Home文民部落文章內容

吃過不代表你懂 那些糕餅沒說的事

2022/08/18

  • 文民編輯部
  • 2022/09/30
  • 2940

「糕餅」可說是歷久彌新,而且是可以用「吃」來感受的一項傳統文化,除了年節歲時少不了它之外,糕餅更是供桌上的重要成員,傳遞著人們向鬼神的心意與祈願,到底糕餅有什麼樣故事?又有什麼意義跟由來呢?精彩內容就在本期台灣文民。

各種糕餅

糗餌粉餈

相信大家一定吃過像是鳳梨酥、太陽餅、月餅、綠豆椪、鳳眼糕、狀元糕,這些耳熟能詳的美味糕餅,有的一口咬下酥皮掉滿地、有的口感十足、有的綿密入口即化、有的則是鬆軟黏糯,糕餅的豐富口感讓人回味無窮。關於糕餅這類的食物,可以在《周禮》中看到,只是當時叫「糗餌、粉栥」,就是把稻米、小米磨成粉蒸熟,並沾上豆粉做成的食物,也被用在祭祀上。

饅頭與人頭

關於糕餅的由來,原來還跟饅頭有關!民間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傳說,《三國演義》中提到,孔明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蠻後,與軍士要渡過瀘水時,河面上竟然刮起了怪風,更翻起了巨浪嚇得軍隊人仰馬翻。這時南蠻王孟獲告訴孔明,「瀘水中的河神與冤魂猖狂至極,每每有人要渡河都必須殺人祭祀,否則就會作祟禍害船隻翻覆,舊時瀘水作祟時,用了四十九顆人頭加上黑牛與白羊來祭祀取悅河神,才能維持風平浪靜與年年豐收。

孔明聽到這邊,只說了一句:「如今戰事已平定,怎麼可以再隨便殺害人命呢?」,說完他便一人獨自到岸邊觀看,當他走到水岸邊竟然刮起陣陣陰風,水面上波濤洶湧,把一旁的人跟馬都給嚇壞了。當地土人告訴孔明「自從您來之後,瀘水從黃昏到清晨水邊都能聽到淒厲不絕於耳的鬼哭神號,有時候起霧還能看到裡面有很多冤魂,根本無人敢靠近。」當地土人又告訴孔明,就像抓替死鬼一樣,依循舊例只要殺四十九人割下頭顱來祭祀就可以讓怨鬼散去」,於是孔明變靈機一動,囑咐廚子將麵團塑成人頭模樣,在裡面包上肉餡並命名為饅頭,用以替代血腥殘忍的人頭祭。於是當夜孔明就在岸邊設案擺上饅頭等祭品,在三更時分親自祭祀瀘水並令董厥讀祭文,將饅頭拋入水中,果然感動了天地鬼神雲散霧收,風靜浪平,大軍安然度過瀘水。據說在此之後,殺人祭江的習俗就逐漸消失,而各種甜鹹口味的饅頭也漸漸出現,更演變成了糕仔,因此糕餅業將孔明奉為祖師爺。

供桌上的糕仔

糕仔

其實糕仔本意就是指把米、麥或豆類等五穀雜糧磨成粉來加工製作的食品;而餅則泛指各種麵食,所以相對於糕餅的廣泛,糕仔就是專指把糧食磨粉加糖,放入模具再蒸熟的作法。在「國以農為本,民以食為天」的觀念裡,各種農作物生產的糧食都是上天珍貴的恩賜,既然糧食如此珍貴,那麼將它們精緻加工後製作的各式各樣糕仔、糕餅就是答謝天地神靈、祭祀的最好供品,而各式的糕仔與上面的吉祥圖案與文字就是人們的祈願與祝福,如狀元糕就有「中狀元」、「金榜題名」、「高中」的寓意。相信大家一定會發現,許多有規模又有歷史的大廟附近,幾乎都能看到老字號的糕餅舖,早期的人們平時到寺廟拜拜都會順手買幾塊鹹糕仔、紅包仔糕當供品,更別說是逢年過節了!另外,民間到廟裡進行改運、補運、祭解等儀式時也都會準備糕餅、米糕作為供品,以象徵神明賜福,保佑人們運勢高、脫離谷底,糕仔就是這樣走入人們生活的。

塩糕俗稱鹹糕仔(翻攝自網路)

 

興嘎欸呷糕仔

在民間還流傳一句閩南語俗諺「興嘎欸呷糕仔」,這是傳說以前有個人帶著糕仔去拜神,才過了一會,供桌上的糕仔竟然不翼而飛,正當那人疑惑時突然看到面前的神像嘴角似乎有糕仔的渣渣殘留,才驚覺是神明吃掉糕仔,於是神明顯靈的事蹟不脛而走,所以後來民間就經常用「興嘎欸呷糕仔」這句話來形容神明很有感應、很是威靈顯赫,就像個活生生的人一樣。

糕餅
普度疊糕仔

普度的疊糕仔

在民間的普度法會中糕仔是很常見的祭品,據說就跟孔明用饅頭祭瀘水的典故有關,藉此希望好兄弟可以平息怨恨,不要在地方作祟。傳統民間寺廟舉辦中元普度時,會刻意將糕仔堆高俗稱「疊糕仔」,就是把糕仔疊高讓遠方好兄弟看的到過來享用的意思,在宗教的含義為變食化成大山,讓好兄弟取之不盡,而糕仔好攜帶可久放的特性,更有方便好兄弟可以帶著上路的意味在。

剛蒸好的糕仔吃起來是鬆軟甜糯,之後會逐漸乾燥變硬,其特性就是可久放、不易變質、體積小熱量高、好攜帶又方便補充體力,是早期農民勞作、遠行的乾糧,更是年節歲時、重要祭祀儀式上的必備供品。發展到今天糕餅除了有各式各樣的形式與口味,也乘載了更多人們對於平安、豐收、名利、健康的祈願,還有各地不同的風土民情與民生內涵,直到現在糕餅仍然有著豐盛的生命力,不斷的傳承與創新。關於糕餅祭祀的內容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邊,大家下次到寺廟燒香拜拜時,不妨注意一下手上的供品是不是一小盒糕仔?還是已經被餅乾取代了?

相關標籤 :

按地區搜索
按類型搜索節慶
文民部落
從活動月份搜索節慶
尋找縣市節慶
閱讀縣市相關文章